你是不是常常在关系中被说“太情绪化”?
明明只是想表达,却被解读成激动、失控、难搞。
但你有没有想过,也许不是你情绪太多,而是你根本没有一个能安心表达的空间?
你只是,太久没有被听见,也太久没有“在关系里占有一席之地”。
这不是你的问题,而是你可能正卡在一种叫做“非共赢沟通模式”的结构里。
一、你不是情绪化,而是长期处在“零和式沟通”里
很多人一谈感受就被贴上“情绪化”标签,其实背后是一个更深的结构问题:
我们大多数人从小就学会了用“输赢思维”看待关系——
谁说得赢、谁比较理性、谁先失控就“输了”。
这种零和思维,也常常影响我们在团队、亲密关系或职场上的沟通。
当我们不敢真实表达、只想“维持表面和平”,其实才更容易陷入冲突的循环。
在这样的模式下,你一有情绪,就容易被当成对立面。
但情绪不是错,它只是告诉你:“我现在在这个关系里,不被理解、不被在意。”
三、真正的共赢沟通,不是让步,而是情绪也能被看见
很多人误会共赢思维就是“好声好气、退一步海阔天空”。
但真正的共赢,不是压抑情绪、牺牲自我,而是:
我有表达的空间,你也不会因此觉得被攻击;
我可以提出需求,而你也有拒绝的自由;
我们可以谈,而不是一说话就要分出对错。
当沟通的目标从“说服对方”变成“彼此理解”,
情绪才不再是麻烦,而是一种线索,让你们知道问题真正卡在哪里。
在我们另一篇关于「成长型沟通」的文章中也提到——
表达的重点不在“我讲得清不清楚”,而在“对方有没有感受到我的状态”。
👉延伸阅读:为什么讲个想法会听起来像在吵架?
四、想练习共赢思维?从这五个练习开始
1. 从对方的角度重新听一次
别急着反驳,先理解对方讲这句话背后的顾虑与需要。
2. 区分立场和问题
很多冲突卡在立场,其实问题根本不是你以为的那件事。
3. 说出你希望的结果,而不是情绪反应
比如:“我希望我们可以有更清楚的分工”,而不是“你都不做事”。
4. 用“我”开头,而不是“你”指责
“我感到压力很大”比“你都不帮忙”更能让人听进去。
5. 如果现在谈不了,就好好收尾
“我们可以之后再聊吗?”远比“算了我不讲了”更具建设性。
这些练习,不只是技巧,而是背后有一个清晰的态度:
我想要的是我们都被看见,而不是我们谁赢。
结语
很多人不是不会沟通,而是太习惯活在一个只能“要么赢、要么让”的系统里。
但真正能让关系变好的,从来不是谁赢谁输,而是我们有没有办法一起留下来,好好说话。
所以,下次再被说“你太情绪化”的时候,别急着压下自己的感受,
你可以问自己:
“我们现在,是不是少了一个可以共赢的沟通结构?”
而你的表达,也许正是创造这个新结构的第一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