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rticle

为什么跟你一起工作很累?

why-working-with-you-is-tiring

「有一种人,跟他合作一次,你就想封锁他三年。」

我们一定都有遇过这种人:

开会时讲不清重点、交代模糊,出问题却说是你没做好;
合作中你提了个建议,对方却自动解读成你在挑毛病;
每次沟通完都像刚吵了一架,搞得你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太情绪化,才让事情变得复杂。

可你明明没说什么过分的话,只是提醒一下、提个流程建议,怎么最后总是变成你是难搞的那一个?

如果你也有类似经验,或者你常被团队说「你很难合作」,那可能问题并不是你做得不够多、能力不够强,而是你们之间对「合作」这件事的理解,从一开始就不在同一个频道上。

你有没有想过:「我们该怎么合作?」这句话,其实每个人理解都不同?

很多人以为,合作就是「各自把分内的事情做好」。
但真正成熟的合作,从来不是「分好工」就完事。

我们以为自己在「沟通」,但对方却觉得你在「质疑」。
我们以为自己在「补位」,但对方却觉得你在「多管闲事」。
你以为对方不够负责,他觉得你太情绪化。

这些差异,不是能力的错,也不是性格不合,而是——
我们对「合作」的理解结构,从根本上就不一样。
就像我们在《什么是成长型思维?为什么它在这个时代特别重要?》中提到的——当团队的判断模式不同,连努力都可能南辕北辙。

三种合作模型:你在哪一层?团队在哪一层?

在团队训练中,我们常会用以下这三个层次的合作模型,帮助成员看清楚「我们的问题,到底是卡在什么地方」。

第一层:机械式合作(我做我的,你别烦我)

这是最多人默认使用的合作方式。
工作被切割成一块块区域,每个人只要顾好自己的事、不拖累别人,就算完成任务。

这种合作方式看起来有效率,但问题却层出不穷:

  • 每个人进度不同步,最后拼起来东缺一角、西不完整;

  • 出错了没人负责,只想撇清关系,说那不是我的范围;

  • 对别人的工作理解为零,整合时漏洞百出。

你以为的高效分工,其实只是在各自孤岛里硬撑。

第二层:流程式合作(我们有流程,但没有共识)

很多团队开始意识到第一层太容易出错,于是建立了 SOP、用上了协作工具、安排了例会。
但问题还是反复出现,为什么?

因为流程是有了,理解却没跟上。

  • 明明写在流程里,还是有人搞错顺序;

  • 一旦流程不合个人习惯,就开始抵触,嘴上答应,行为照旧;

  • 表面看起来「都有沟通」,实际上各走各路。

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团队很爱讲「我们有 SOP 啦」,但每次出事还是同一个 pattern。

第三层:共识式合作(我们有共享判断基础)

这个层次的合作,才是真正开始「对频」。
它不是靠工具、流程堆出来,而是靠团队成员一起建立的共同理解:

  • 我们知道流程为何这样设计,而不是照抄别人的 SOP;

  • 我们知道每一步影响了谁,不能只顾自己方便;

  • 我们知道团队节奏是彼此影响的,不是谁落单就能重来。

这种合作不是一朝一夕形成,而是透过一次次尝试、修正、回顾,慢慢建立起来的「集体判断」。

所以,如果你觉得和某人合作很累,不一定是你不够包容。

你可能只是:

  • 你习惯用第二层方式合作,但对方还停留在第一层;

  • 你试图拉向第三层,但对方抗拒多余的理解和沟通成本;

  • 又或者,你自己也没搞清楚,自己到底希望被怎样合作。

所以别急着怀疑自己是不是太敏感、不够成熟、脾气不好。
有时候,「合作很累」不是因为人有问题,而是你们对「合作」这件事,从一开始就没讲清楚、没共识。

如果你觉得这篇内容点中了你某段合作经验,欢迎转发给你的伙伴或团队成员看看。

在 CST 的训练与营会中,我们会更深入带大家走过这些合作层级的练习,让「对频」不再只是听听而已。如果你也想更理解这些底层结构,欢迎继续关注我们更新的文章与资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