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成长型思维?为什么它在这个时代特别重要?
在这个快速演化的时代,我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面对一个问题:“我准备好了吗?”
技术革新、组织重组、文化碰撞、AI 击击、工作意义的重构……变化的江水从不等人。当我们试图寻找一个稳定解方时,答案却指向另一个方向:你有没有一套适应变化、重新定义自己的内在机制?
这,就是「成长型思维」存在的理由。
延伸阅读推荐:你可能也遇到这些成长中的卡点
什么是成长型思维?
“成长型思维”(Growth Mindset)这个词,源自心理学家 Carol Dweck 的研究。她发现,一个人是否相信自己能改变、能学习、能进步,将决定他在面对挑战时,是退缩还是前进。
我们常见的思维类型大致可分为两种:
成长性思维 |
固定型思维 |
---|---|
"我还没学会,但我可以进步。" |
"我就是不擅长这件事。" |
"失败是我成长过程的一部分。" |
"失败证明我不够好。" |
"反馈可以帮我找到突破口。" |
"我不想看反馈。" |
成长型思维不是情绪上的积极,而是认知上的弹性。它强调的不是你“多会”,而是你“愿不愿意再学、再试”。
它不是一时的情绪调节术,而是一种可长期发展的认知习惯,是心理韧性的构建基础。
→ 延伸了解:总是在自我批评?认清那个“不够好”声音从哪里来
为什么在这个时代更重要?
现在的世界变动快速,新科技、远程工作、沟通方式、人际关系……几乎每一个领域都充满不确定。成长型思维能帮助我们,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有适应与转变的能力。
它不仅适用于职场,也适用于日常生活:
- 父母能更理解孩子的探索行为,而不是急着纠正;
- 老师能接受学生学习速度不同,不再用成绩一刀切;
- 我们也更能听见别人立场,而不是急着下判断。
成长型思维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,但它能让我们多一些理解、多一点余地。
→ 延伸理解:面对改变总想逃?这3种心理机制,正在偷偷影响你
成长型思维的三个阶段:从察觉、适应,到成为
成长不是一夜之间的转变,更像是一种体感慢慢变化的过程。也许是某次你没有在争执里爆发、也许是某天你不再对“还不够好”感到羞愧、也可能是当你想说“我不行”时,改说了一句“我可以试试看”。
以下三个阶段,是很多人在练习成长型思维时会反复经历的循环路径。
1. 察觉:先看见,再判断
改变往往始于“意识到”。
- 有时我们反复在同一个地方卡住,并不是能力问题,而是我们没察觉惯性在影响判断;
- 有时对别人提的意见反应强烈,其实是我们把建议当成否定。
察觉,是放慢一点节奏,先看清楚发生了什么。
✅ 方法练习:每天记录一件你今天反应特别快的时刻,再问自己:我当时是为了什么在反应?我还有别的可能选择吗?
2. 适应:试试看不同做法
- 情绪上来的时候,先不急着反应,问自己在意什么;
- 收到批评,先听一听,再决定要不要调整;
- 面对未知,先从一个小步骤开始,而不是逼自己一次全做到。
适应并不等于委屈自己,而是寻找出路时多一层弹性。
当你能从「我被针对」的状态,转换成「我好像被触发了什么」时,才可能理解,为什么有时一句沟通却让彼此都感到受伤,甚至让人崩溃。
而这份练习,也正是改善团队表现、稳定集体情绪的第一步。当你开始对自己的反应有更多理解,整个合作关系才有可能缓下来、软下来。
✅ 方法练习:列出你最近最抗拒的一件改变,然后试着拆解成三步,每天做一小步,看你的感受有没有微调。
3. 成为:影响不是目的,是过程的延伸
当我们逐渐形成这样的思考方式,就会更自然地影响周围的人。
- 你开始更愿意表达想法,不再只是照做;
- 你更能倾听团队声音,也能保有自己立场;
- 你不是变成更强的人,而是更稳、更清楚的人。
在许多 CST 的引导中我们看到,具备“共赢思维”的人,更能处理复杂关系与误解,不再害怕被贴上“情绪化”的标签。
而那些总是卡在团队沟通上的盲点,其实也不是你不会沟通,而是过去没人教我们:沟通不是让别人闭嘴,而是让自己更懂得听。
✅ 画面感补充:你不再只是适应变化,而是某一天,你开始带着别人一起面对变化,那个时候,你可能还没意识到:你自己已经“成为变化”的一部分了。
成长型思维可以怎么应用?
你可以把成长型思维看成一种“应对系统”,不是用来判断你强不强,而是让你在压力下还能多一个出口。以下这些应用场景,并不是理论,而是我们实际在 CST 的训练、营会、团队引导中观察到、亲身参与过的情境。
- 职场:用反馈取代责备,把复盘当成团队日常;
- 教育:鼓励学生过程中的努力,而不是只看分数;
- 家庭:多问“你在想什么”,少说“你不该这样”;
- 人际沟通:练习听懂对方背后的担忧,而不是只听表面言语;
长期来看,会有什么改变?
逐渐培养成长型思维后,你可能会发现:
- 情绪更稳定,遇到问题不容易急躁;
- 看事情更全面,不只分对错,更看背后逻辑;
- 做决定更有底气,不是因为全懂,而是更愿意承认“还在学习”。
这些转变可能不会立刻让你变得耀眼,但会在三个月、六个月、一年之后,以一种更稳定、更不慌张的状态,渗透进你的生活。
你会发现,很多原本觉得“我撑不过去”的事,最后都被你一点一点练过来了。
在现实中留一点缓冲的空间
成长型思维不是一个固定目标,而是一种面对世界的方式。
当你愿意承认自己也会不确定,愿意从挫折中看见微小进步,愿意在日常中练习新的回应方式——你已经在成长的路上。
📘 如果你发现自己正在某种状态里卡住,不妨从这些实际例子里看看有没有你的影子:
不是每一步都要完美,有时候,多一点理解和耐心,就是最实际的改变开始。
成长型思维常见问题:我们都曾这样问过
成长型思维是一种相信“能力是可以透过学习与努力持续成长”的思考方式。它并不是乐观,而是强调对失败、反馈与不确定性的开放态度,是心理韧性与适应力的基础。
像是一个人说:“我还不会,但我可以学。”这就是成长型思维的展现。团队沟通时愿意听见不同立场,遇到挑战时能承认还在学习,也都是成长型思维的实际体现。 👉 可参考段落:《成长型思维的三个阶段:察觉、适应、成为》
你可以从每日小练习开始,比如记录一个反应特别强烈的时刻,并反思当时在意什么。这种觉察,就是成长型思维练习的第一步。
👉 推荐练习:察觉反应、拆解抗拒、换句回应
它能帮助你在面对压力或反馈时保持弹性,比如用复盘代替责备、愿意表达也能听见他人立场。这些都能改善合作与团队关系。
成长型思维不是情绪上的压抑,而是认知上的弹性。它能帮助你在情绪来临时“多一个出口”,不是马上控制情绪,而是练习理解情绪。
👉 可延伸文章:你不是情绪化,只是太久没被听见